当前位置:首页 > 文学 > 正文

大学生国庆8天假,掰玉米的7天半

  • 文学
  • 2025-10-09 01:29:46
  • 4

在金秋十月,当大多数人沉浸在国庆长假的喜悦中,享受着难得的休闲时光时,有一群特殊的“劳动者”却在田间地头默默耕耘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劳动最光荣”的真谛,这便是近日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“大学生国庆8天假掰了7天半玉米”的故事。

大学生国庆8天假,掰玉米的7天半

初闻惊诧:大学生与玉米的“不解之缘”

故事的主人公是来自某农业院校的一群大学生,他们利用国庆长假期间,没有选择远行或宅家休息,而是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——到农村帮助农民收割玉米,原本8天的假期,他们却有7天半的时间泡在了金黄色的玉米田里,用汗水浇灌希望,用双手触摸土地的脉搏。

缘起:从课堂到田间的跨越

这并非一时兴起之举,而是该校长期推行的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,近年来,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许多大学生对农业知识知之甚少,甚至存在“轻农”思想,为了改变这一现状,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组织了多期“三下乡”活动,旨在让学生走出象牙塔,亲身体验农耕的艰辛与乐趣,增强对农业的认知和情感。

劳动的艰辛与收获

第一天:初识农田

当学生们带着满腔热忱踏入玉米田时,迎接他们的不是想象中的诗和远方,而是烈日下的高温和沉重的劳动,在老农的指导下,他们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镰刀和手套,开始了第一次的掰玉米尝试,虽然动作生疏,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期待。

第二天至第六天:汗水的洗礼

接下来的几天里,学生们几乎每天从早到晚泡在玉米田中,从最初的笨拙到后来的熟练,他们逐渐体会到了劳动的不易,每天结束时,衣衫湿透、双手布满茧子成了他们的“标配”,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们深刻理解了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真谛。

第七天:收获与反思

经过一周半的辛勤劳动,学生们不仅完成了既定的收割任务,还帮助农户解决了部分秋收难题,当看到一袋袋沉甸甸的玉米被运回村子时,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,在劳动之余,他们还与农户交流了种植经验、了解了农村生活的现状与挑战,这次经历让他们对“三农”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。

社会的反响与思考

这则故事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,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,有人称赞这些大学生的实践精神和社会责任感,认为这是对“书呆子”形象的有力反驳;也有人质疑这种做法是否过于形式主义,是否真的能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,对此,校方表示,“三下乡”活动旨在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们理解农业、热爱农业、服务农业,其意义远超于劳动本身。

教育的意义:从“知”到“行”的飞跃

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劳动实践,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过程,通过这次活动,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农具、如何进行田间管理,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、如何团队协作、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成长,这种“知行合一”的教育方式,对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。

未来的展望:从田间到更广阔的舞台

虽然这次“掰玉米”的经历只是他们大学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,但它却像一颗种子深植在他们心中,许多学生表示,这次经历让他们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:有的希望将来能投身农业科技研究,用科技改变传统农业;有的则希望能在乡村振兴中贡献自己的力量;还有的则希望能在教育领域传播农业知识……无论选择哪条路,这段经历都将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。

劳动的光辉永远闪耀
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,“大学生国庆8天假掰了7天半玉米”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流,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,它不仅是对大学生个人成长的见证,也是对全社会的一次深刻启示—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“劳动最光荣”的信念永远不应被遗忘,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批年轻人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发扬这种精神,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,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有话要说...